2025-03-04 17:00:29? 作者: 來源:慈善公益報 責任編輯:陳娜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就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等問題,本報在兩會前夕對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進行了專訪。
慈善公益報:黨的二十大指出,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今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寄語民營企業家,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力所能及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多向社會奉獻愛心。就目前而言,企業與企業家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情況如何?如何才能進一步激發企業投身慈善公益事業的積極性?
孫 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一以貫之,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決策部署,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指明了前進方向,開辟了廣闊前景。
進入新時代,慈善事業得到了更高速度、更高質量的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社會保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參與社會治理、踐行第三次分配、傳播中華文化、推進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為慈善事業最重要的主力軍,愛心企業在積極投身慈善事業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根據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發布的《中國企業慈善發展報告》統計,近年來,企業慈善捐贈總額連續突破千億元,占全國捐贈總額的60%左右,已成為我國慈善事業的主體力量。慈善法以及配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為企業慈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推動企業慈善意識與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主動性顯著增強,在扶弱濟困、應急救援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不僅如此,作為經營主體,廣大企業在慈善領域的創新不斷提升,不僅善用數字化技術與金融工具為慈善賦能增效,更是利用主業產品和服務助力慈善事業。
就如何更好地激發企業投身慈善事業積極性的問題,我在去年全國兩會上的《關于推進新時代慈善公益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提案》中提出,針對愛心企業要進一步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拓展稅收優惠范圍。要建立國家層面的慈善捐贈、慈善志愿服務記錄和信用激勵制度。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各級協調配套的慈善表彰體系,對為慈善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予以表彰獎勵等。
慈善公益報:新修改的慈善法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您認為它將如何指導與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孫 達:慈善法的制定、實施、修改與完善,都是開門立法修法的典范,是我國慈善事業從傳統慈善轉向現代慈善,從自發自為轉向規范管理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對新時代慈善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挑戰、新問題及時作出的立法回應。新版慈善法的意義我認為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有力推動我國當代慈善事業進入了快車道,為改變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整體滯后的格局、促進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更大動力,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二是以法律形式夯實了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新修改的慈善法具有針對性地填補了應急慈善、社區慈善、個人求助網絡平臺等多個法律規制的空白,進一步細化了慈善組織、慈善信托、公開募捐、信息公開、法律責任的規制,強化了政府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責任和措施,明確了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職責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為慈善事業規范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是為面向未來的慈善事業預留了發展空間。慈善事業的發展是由時代發展所決定與引領的。當代以至未來,慈善事業在民生保障、應急救援、社區建設、疾病救助、養老托育、教育醫療、環境保護、文化發展等社會性問題中將會承擔更為艱巨的任務。這一全局性的復雜工作僅憑政府、市場、社會等任何單一主體均無法完全承擔,因此需要各界力量協同合作。政府部門、企業和慈善力量的聯系將更為普遍,由政府提供兜底保障與基礎性支持,市場力量解決供需矛盾,慈善行業開展專業化、精準化服務等。新版慈善法對此均作了原則性規定,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督促和指導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慈善事業的扶持發展和規范管理工作”“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慈善活動,并通過稅收優惠和慈善褒獎制度來激勵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國家鼓勵開展慈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構建慈善領域跨部門、跨行業、跨國界的協同合作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慈善公益報:近年來,一些慈善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慈善組織透明度和信任度的討論。在您看來,目前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信任度處于怎樣的水平?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公眾的信任?如何在工作實踐中改善與提高?
孫 達:毋庸置疑,現實中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塵不染,慈善也是一樣。但慈善領域的不同之處在于關于它的負面事件會對社會造成更大危害,不僅波及面廣、影響力大,而且持續時間會更長。因為從本質上講,慈善行業所接受的來自社會各界的善款善物,必須在陽光下支配,讓慈善事業成為公開透明的事業。
雖然近年來一些慈善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慈善組織以至慈善行業透明度和信任度的質疑,但作為行業中人,我認為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及其行業還是充滿信任的。去年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課題組經過數月的調查研究,在中國網民慈善信任指數發布會暨數字時代慈善信任學術研討會上發布了2024年度中國網民慈善信任指數研究報告,顯示公眾慈善信任指數平均得分為69.31,總體處于比較信任的水平。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目前,影響公眾對慈善行業信任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慈善組織透明度不足、監管部門與機制存在漏洞、從業者良莠不齊以及負面輿情事件的傳播等。針對這些問題,慈善法早已從法律角度進行了嚴格規范,包括對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的具體要求,慈善組織必須報告“募捐成本”和“與境外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合作”情況,完善合作公開募捐制度,明確了慈善捐贈、慈善信托受益人的確定原則等。還有針對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中所存在的亂象,進一步規范了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行為。特別突出了政府主管部門對慈善組織的思想建設和管理,確保善款的使用透明和合理。此外,對提升公眾參與和監督、加強審計和立法工作也作出了具體規定。
在法律原則下,我們手中還有一個利器,就是互聯網科技發展成果。近年來,我們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慈善項目信息公開、項目運作、項目效果和評估等全方位、全流程的監督,有效提升了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和慈善行業的透明度。只有通過慈善組織、網絡募捐平臺、慈善監督管理組織和社會各界監督等主體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才能不斷筑牢慈善行業的信任基石,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慈善公益報: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公眾參與慈善活動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如線上捐贈、公益眾籌等。您認為這一趨勢對慈善事業的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孫 達:我前面已經說過互聯網慈善對提高整個行業公信力與透明度的巨大作用。而在具體業務中,互聯網技術應有的功效也不可小覷。首先,它改變了傳統的捐贈方式,“指尖慈善”使捐贈更加方便快捷。其次,互聯網使得慈善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為提升慈善行為的可及性和影響力創造了條件。第三,互聯網平臺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由此確保善款善物用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第四,互聯網平臺能使求助者和捐贈者之間產生有效互動,既增強了雙方的互信,也提高了慈善救助效率。當然還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面廣等優勢。
慈善公益報:中華慈善總會作為我國最大的樞紐型慈善組織之一,在推動全國慈善會創新聯動發展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和計劃?
孫 達:中華慈善總會是慈善領域的“國家隊”,經過30年的穩健發展,業已構建起了一個遍布全國、規模龐大的慈善救助網絡。30年間,我們著重強調多領域、跨行業的溝通合作,不斷加強聯絡交流工作,建立了與總會名譽榮譽職務人員、愛心大使、理事以及捐贈方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的日常聯絡機制,持續促進信息交流與深化合作。同時,我們通過多種渠道,有效吸納更多優質會員加入總會。截至目前,總會會員總數已達567個,其中單位會員545個、個人會員22個。30年來,我們先后實施了近300個慈善項目,其中涉及扶貧助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賑災應急以及教育科技、衛生環保、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與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企業單位、組織機構開展了多種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充分利用總會全國性樞紐型慈善組織優勢,與各地慈善會積極開展聯合募捐、項目實施等。“患者援助”“幸福家園”“為了明天 關愛兒童”“微笑列車”等眾多慈善項目都是在與全國各地會員單位的合作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品牌與典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總會近年來積極推動慈善與健康事業的深度融合,為助力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專門成立了大健康工作委員會,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匯聚更多優質資源,滿足人民群眾更為多樣的健康需求,助推總會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們堅持“健康第一”“慈善為民”的原則,持續推動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設備的捐贈與培訓工作,觸角伸向大江南北、全國多地,受到當地政府與群眾的熱烈歡迎與高度贊譽。
新的一年,我們還要進一步擴大慈善朋友圈,穩步推進聯絡交流工作新發展。繼續擴充會員隊伍,加強會員管理,改進會員服務,持續增強總會的凝聚力。進一步擴大戰略合作伙伴,加強聯絡溝通,拓展合作領域,增強合作實效。進一步加強慈善行業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彰顯大國慈善組織的國際擔當。
同時,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我將牢記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七十五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加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認真參政議政,緊密聯系群眾,主動擔當作為,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判自身工作的最高標準,努力答好政協委員履職的光榮答卷。在實際工作中,我將緊密結合自己通過調研獲得的經驗與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為國家慈善事業與醫療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履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