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17:24:53? 作者:姜圣瑜 來源:慈善公益報 責任編輯:陳娜
總有人間一兩風,填我十萬八千夢。
金色的秋天,我們迎來了第九個“中華慈善日”。今年“中華慈善日”的主題是“崇德向善,依法興善”。這個特殊的日子引發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為什么做慈善?
做慈善是法律對公民的鼓勵性要求。今年9月5日,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施行。修改后的慈善法,對公民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參與慈善活動、弘揚慈善文化等作出了鼓勵性規定和要求。第五條“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依法開展慈善活動”,第七十一條中特別要求“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鼓勵慈善組織、志愿者等在有關人民政府的協調引導下依法開展或者參與慈善活動”,第八十五條“國家鼓勵、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國家設立“中華慈善日”的目的,就是要在法律原則指引下,推動形成人人行善的社會氛圍。
做慈善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宗旨與慈善理念同根同源,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自民本思想的精華,早在《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論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向全黨發出的號召,從此成為共產黨的宗旨。中國慈善理念,最早出現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之一的言偃(言子,常熟人),提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意思是說,將對自己雙親、子女的關愛推廣到對別人雙親、子女的關愛,乃至對社會上一切需要救助的人們的關愛。《說文解字》中對“慈善”二字作了這樣的解釋:“慈”,由“茲”與“心”組成,愛也;“善”,由“羊”與“口”組成,吉也。“慈”“善”合在一起,表示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江蘇省慈善總會會長李小敏說,“慈”是發自內心的愛,“善”是見諸行動的美,慈善就是愛心的流淌、美行的伸張。
黨的宗旨與慈善理念同行同向。黨的百年奮斗史和中國慈善的發展史,是躬身踐行的歷史、知行合一的歷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忠實履行黨的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的慈善事業在黨的領導下,“慈心為本,善舉為民”,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補充作用,在第三次分配中發揮調節作用,在社會道德提升中發揮引領作用,在社會治理中發揮參與作用。
做慈善是每一個人的道德積累。季羨林先生說:“慈善是道德的積累”。于個人而言,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條件下,只要關心支持慈善事業,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就開始了道德的積累。李小敏說,做慈善,是在修道德,做功德,弘大德。對企業來說,做慈善,于社會有功,于企業有益,于自身有德。
古人說,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決策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崇德向善,依法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