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11:35:05? 作者: 來源:慈善公益報 責任編輯:陳娜
|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慈善事業發展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時代的慈善事業需要新定位、新使命和新任務。 一、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慈善文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習以為常的慈善文化理念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指引著大眾重新認識公益慈善事業的對象、方式、價值和目標等。 首先,互聯網時代的公益慈善,真正走出地理與心理雙重層面的“熟人”世界,走入完全意義上的“陌生人”世界。施善者與受助者可能互不認識且毫無交集,卻能憑借互聯網平臺完成一次又一次善舉。這是對傳統慈善的重力沖擊,打破“愛有差等”“道德瑕疵者不予施助”“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等傳統慈善觀念禁錮,有助于施受雙方自由地表達對慈善的看法。 其次,互聯網時代的公益慈善,讓“人人可以慈善”與“時時存在慈善”變成肉眼可見的事實,尤其是網絡公益項目的出現和手機客戶端的普及,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施助他人或向他人求助。這與非大善者不能載入史冊、非親見善舉不足為信的傳統慈善理念截然相反,表明科學技術革新與慈善文化變化之間存在緊密關系。 再次,互聯網時代的公益慈善,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思索“義”與“利”的平衡點。互聯網創富浪潮過后,如何形成由富而善的邏輯思維,然后通過公益慈善來實現適當程度的財富共享目標,已經成為當前慈善事業的重要社會價值,這也是傳統慈善文化所不具備的內容。 最后,互聯網時代的公益慈善,體現出文明互鑒的時代特征。傳統慈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缺少與西方慈善文化的交流互動。即便近代以后這種情況已有質的改變,卻依然囿于多種因素而難以促進中西慈善相互融合發展。互聯網時代的技術紅利,讓一般民眾能夠以親歷者身份,切身感受中西慈善的異同,進而更好地認識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 二、政府部門在推進慈善文化建設上應如何著力? 政府在推進慈善文化建設上,責任重大且至關重要,但又不能包攬包辦,而應發揮政策引導和法律規范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明晰慈善事業定位和自身在發展慈善事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慈善不是政府社會保障系統的組成部分,而是民間社會事業的重要內容,故此政府不能以行政管理模式對待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而應在政策支持和法律規范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動慈善事業繁榮發展。 其次,政府部門應將慈善文化建設納入文化建設統籌戰略格局之中。有鑒于此,政府需要積極鼓勵并支持文藝界、影視界和學術界創作出更多更好宣傳慈善文化的作品成果,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慈善文化的需求,并在文化政策和經濟政策等方面予以適度傾斜。 再次,政府部門應將推進慈善文化建設與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有機結合起來。因為一旦沒有慈善事業的繁榮,慈善文化建設只能是一座空中樓閣。政府支持和引導各行各業人士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營造出人人向善行善的社會氛圍,這就是在間接推進慈善文化建設。 最后,政府部門應當重視學校教育在傳承和培育慈善文化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華慈善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千年不絕,關鍵在于歷代青少年通過教育的方式,對舊有慈善文化予以認同和創新。當前,政府可以在中小學和大學開設慈善文化課程,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涵養廣大青少年的慈善意識,為慈善事業發展培育后備人才。 三、慈善文化如何更好地助力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社會貧富問題,收入基尼系數長期居高不下。此時,公益慈善事業作為社會財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在調節財富收入、緩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讓更多的人真心實意且孜孜不倦地投入公益慈善活動,慈善文化的培育和弘揚至關重要。具體來說,至少有兩種做法值得深入探索: 一方面,政府部門出面引導,各行各業廣泛參與,共同推動慈善文化之中的社會共享理念成為全國人民的普遍價值準則,并在全社會形成財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共識,進而為過高收入者與過低收入者之間提供一個財富逆向回流的輿論支持渠道,盡可能規避貧富問題所帶來的社會潛藏危機。尤其對于積累下可觀財富的精英群體來說,社會共享理念能夠促使他們主動捐贈出自身部分財富,用于救助幫扶社會困難群眾,或為人民大眾提供無償性公共服務,以此有效化解因財富及資源分配產生的社會矛盾,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 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應當主動傳承、弘揚和發掘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的仁善文化,形成人人可行善與人人能行善的社會良善風氣,進而為動員富者捐贈財富幫助困難群眾,引導困難群眾正確看待社會貧富問題,為推動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四、如何將慈善文化與倡樹良好的家風家教結合,從而引導人們攜手參與慈善,共創美好生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家庭的精神內核。良好家風的養成,不僅是家庭和睦昌盛的前提,也直接影響到家庭所在地區的社會風氣,而后者正是涵育慈善文化必不可少的條件。如何通過倡樹優良家風推動慈善文化建設,可以從如下幾點做起: 首先,從家庭教育著手,倡導為人父母者將慈心善念融入日常家庭教育,通過自我善舉等言傳身教的方式,推動孩子從小養成仁愛觀念,懂得關懷幫助弱小群體,為其成年以后踐行慈善活動打下基礎。 其次,從學校教育著手,家校協力推動優良家風建設進入校本課程,并主動在家風校本課程當中融入仁者愛人、友善互助、志愿服務等慈善文化理念,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等方式,讓家校師生圈際形成常態化的仁善氛圍。 再次,從國家宣傳政策著手,通過互聯網、影視、文藝等方式打造宣傳優良家風的作品,引導全體公民朝著和睦團結、友善互助、愛國愛家的優秀家風路徑進發,借助國家宣傳平臺使仁善助人理念廣泛傳播,達到既能養成優良家風、又能推進慈善文化建設的目標。 五、如何發揮慈善文化在促進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對廣大城鄉社區居民來說,慈善文化會直接影響到社區慈善活動的興辦,又對和諧美好社區建設有著直接影響。發揮慈善文化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發力跟進: 一是宣傳和推廣傳統慈善文化之中鄰里守望、互幫互助的觀念,推動“熟人”慈善在當代社會重煥生機。社區作為以同一地域為基礎的生活共同體,居民即便彼此不熟悉,也有著共同的活動圈際、管理規范和物質利益等,可稱為地理范疇的新式“熟人”世界。故此,社區居民的長期相互幫扶,必將帶動整個社區友善互助風氣的形成。尤其是在農村社區,物質生產的不發達與左鄰右舍的親朋關系,更讓互助幫扶之舉有了延續發展的必要。長此以往,社區善治格局形成更為堅實的群眾基礎,“熟人”慈善文化精髓也能夠為當代居民所接受認可。 二是認可和宣傳互聯網時代慈善文化新理念,借助技術紅利手段推動社區慈善事業進入發展新階段。需要全面提升各階層、各年齡段民眾對互聯網慈善多層面多視角的理解,為此應當聯合當地政府、慈善組織和互聯網行業,針對網絡時代出現的慈善項目商業化、受助對象陌生人化、行善人員大眾化、行善時間全天候化以及行善流程無紙化等新的特征,作出全面細致的文字解讀和精準有效的因應舉措,幫助年輕人和老年人準確抓住互聯網慈善的核心要義與常見做法,激發群眾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助推所在社區慈善事業的發展,進而為建設和諧穩定的社區提供更多社會資源。 (作者:周秋光,系中華慈善總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