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15:45:00? 作者: 來源:慈善公益報 責任編輯:陳娜
|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啟幕。今年的全國兩會是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召開的重要會議,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廣大群眾熱切期待。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本報對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就今年的兩會提案等話題進行了專訪。 慈善公益報:全國兩會在即,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您今年帶來了哪些提案,關注了哪些社會問題? 孫 達:今年的全國兩會,我提交了兩份提案:一份是《關于推進新時代慈善公益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提案》;一份是《關于設立“中國急救宣傳日”的提案》。前一個提案與我現在所從事的慈善工作有關。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慈善公益事業的重視程度與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由政策到實踐,從原則到落實,一系列決策部署為中國特色慈善公益事業開辟了廣闊前景,慈善公益日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社會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參與社會治理、踐行第三次分配、傳播中華文化、推進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往,慈善公益事業主要被置于物資救助與道德層面進行探討。隨著“第三次分配作為實現共同富裕有效路徑”理論的提出,慈善公益事業也被納入國家基礎性分配制度安排,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機制,被賦予了新功能、新內涵與新使命。因此,推動慈善公益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時代所需、民生所愿。 為了逐步推進慈善公益事業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協同聯動,助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目標,我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從政策法規層面加大慈善公益事業促進力度,建議將慈善公益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及規模,將公益慈善領域的公共服務事項列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鼓勵財政性資金為慈善公益組織開展公共服務、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要盡快研究出臺遺產稅、贈與稅、房產稅等稅收制度,形成與個人所得稅相配套的收入財產再分配稅制體系。進一步拓展稅收優惠范圍,完善股權捐贈、無形資產捐贈和有價虛擬物品捐贈等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國家層面的慈善捐贈、慈善志愿服務記錄和信用激勵制度,將其依法納入國家社會信用體系,作為正向評價和失信懲戒依據,在評優評先、積分落戶、購房購車、子女教育、公共設施使用上制定相應優惠政策,增強社會公眾投身慈善事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對諾而不捐、騙捐、詐捐等行為予以相應處罰。明確慈善行業從業者勞動權益保護和職業教育培訓規定,建立健全慈善行業的職業發展通道,構建以從業人員職稱評定、信用記錄等為主要內容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二是從激勵機制層面提升慈善行業動力活力。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各級協調配套的慈善表彰體系,將現行“中華慈善獎”提升為國家重要獎勵項目,對為慈善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法人和各類組織予以表彰獎勵。 創新表彰激勵方式,鼓勵黨政機關、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將慈善組織、慈善人物納入本部門、本單位、本領域各類表彰獎勵范圍,激發更多社會力量投身慈善的熱情。 建立符合法規要求與市場規律且具備激勵作用的薪酬待遇標準,增強慈善事業的從業吸引力和人才凝聚力。支持高校設立公益慈善專業學歷學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專業慈善組織,持續穩定加大慈善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打造高素質、復合型慈善人才隊伍,為慈善事業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三是從弘揚文化方面營造慈善公益事業良好生態,使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慈善文化成為“第二個結合”的有力抓手。要將慈善文化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系列,并作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不斷培養增強公民慈善意識。要鼓勵慈善理論研究和慈善文化傳播,推進慈善文化和慈善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慈善組織、慈善人物、慈善事跡的宣傳力度。倡導以家庭為單位參與慈善,培育優良家風,推動慈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方式。鼓勵教育部門將慈善文化納入學校德育體系,將慈善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力推慈善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形成全社會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良好社會生態和人文風尚。 慈善公益報:去年您提交了《關于推進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大面積普及與急救聯動的提案》,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熱烈的反響。您今年《關于設立“中國急救宣傳日”的提案》與它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 孫 達:是的,今年我提交的《關于設立“中國急救宣傳日”的提案》就是對我去年《關于推進AED大面積普及與急救聯動》提案的一次深化與拓展。 據統計,我國目前每年因心搏驟停、腦卒中等急危重癥死亡的人數超過 1000萬,其中約80%發生在醫院之外,而院外心肺復蘇成功率僅為1%至3%,遠低于發達國家15%的水平。近年來,我國急救培訓工作進展較快,但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掌握救護技能的人員比例仍然較低。《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1年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普及率僅為1%,遠低于歐美、日韓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 20世紀中葉,美國心臟協會主導在美國普及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心肺復蘇操作,并在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第一目擊者”概念,強調現場公眾在面對突發疾病及創傷事件中實施急救的重要作用。由此針對普通公眾,特別是警察、消防、教師、公務員等開展系統的普及培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 2022年2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的《“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中指出,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為全面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提高全民應急救護能力,營造“關注急救、參與急救”的良好社會氛圍,持續提升社會應急救護聯動能力,積極構建“現場-院前-院內”急救全鏈條,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我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是將每年1月20日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以紀念我國第一部急救電話“120”于1994年1月20日在北京正式啟用。同時將“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主題,強調急救之于寶貴生命與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激發公眾的參與意愿和責任感。 二是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在“中國急救宣傳日”期間,廣泛宣傳急救方法、意義等,提高公眾對急救事業的認知和關注,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定期舉辦全國性和區域性技能競賽。加強對學生、教師、公務員、社區網格員等重點人群的培訓。同時,將急救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將急救知識和技能作為中小學必修課,急救考試作為高中畢業必要科目,考取應急救護證作為駕駛員和就業者必要條件。利用新媒體、社交平臺等多渠道開展急救知識宣傳培訓,擴大急救教育覆蓋面和影響力。 三是推進院前急救聯動。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志愿者、企業等參與急救事業,建立多元化急救聯動機制,引導社會應急力量有序發展并予以規范指導。社會力量與紅十字會、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社區、學校、企業等建立服務站點,在融媒體領域建立宣傳平臺,形成政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急救聯動格局。建立與完善激勵機制,如對社會急救組織、愛心企業和個人等給予經費補貼、稅收優惠、榮譽表彰等,對社會急救行為給予法律保護、道德支持、社會認可等。 四是優化急救資源配置。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將院前醫療急救納入公共預算支出,加強中西部、鄉村等地區急救網絡建設,實現鄉(鎮)急救中心(站)全覆蓋,縮小城鄉差距和急救服務半徑。加快布局縣、鄉(鎮)、村三級“獨立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統籌城鄉急救資源配置,探索急救站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行機制,提高急救資源利用率。 五是加強院前急救體系信息化建設。包括建立急救志愿者管理平臺,并將其與120等急救機構實現聯動;建設AED智能管理平臺,方便公眾最快時間找到AED等急救設備,并將設備信息聯通至120急救指揮調度系統,實現社會急救與專業急救有效銜接;推進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公眾急救設備、志愿者、急救機構信息與通信、公安、交通、應急管理等部門信息的互聯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