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15:47:09? 作者: 來源:慈善公益報 責任編輯:陳娜
|
攜手推進共同富裕是全國各級慈善會神圣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在全國慈善理論與政策研討會上的主旨報告 中華慈善總會會長 宮蒲光 (2023年12月9日) 各位專家學者,同志們: 首先,我謹代表中華慈善總會對全國慈善理論與政策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并預祝圓滿成功! 這次研討會將主題確定為“慈善事業與共同富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工作重要論述的具體舉措,對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圍繞會議主題,就全國各級慈善會攜手推進共同富裕談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這一重要論述,是引領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第一,共同富裕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 馬克思、恩格斯曾設想:在未來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1955年毛澤東同志就指出,我們追求的“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同志也深刻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這是共產黨人對人民的鄭重承諾,也必將在人民支持下實現。 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 1844年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主要被資本家占有,雖然社會財富快速增長,但工人實際工資處于停滯狀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貧富差距短暫縮小,但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后,西方貧富差距重新擴大,甚至超過了一戰前的水平,這是導致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撕裂、矛盾頻發的主要原因。 第三,共同富裕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出席APEC會議期間再次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將繼續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現代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在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我們在抓住生產力變革機遇的同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下大力氣應對貧富差距形成的現實挑戰。 第四,共同富裕是引領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新時代新征程,發展慈善事業,必須自覺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戰略全局出發,牢牢把握慈善事業在社會建設全局中的定位,全面履行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作為引領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實踐要求和行動指南,使慈善事業更好地體現黨的初心使命,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彰顯我國制度優勢。 二、發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慈善事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的有機組成,是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的重要方面,是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實踐證明,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第一,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有力詮釋。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定性。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堅持黨的絕對領導、踐行黨的為民宗旨、及時響應黨的號召、忠誠當好黨的助手,它心系廣大困難群眾衣食冷暖和疾苦安危,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根本方向特別是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治理現代化的有力詮釋。 第二,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新時代共享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我國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與初次分配關注市場經濟效率、再分配以強制性行政手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同,第三次分配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則”,它通過人性的溫暖和友愛促進社會資源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微觀均衡流動,能夠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和政策盲區,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也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時代價值的充分展現。 第三,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得力助手。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經濟發展議題,也是一個社會治理命題。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的財產收入差距是長期存在的,在發展中積累的一些社會矛盾交織疊加,對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培育專業化的慈善組織,對于幫扶困難群體、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推動精神層面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既是高尚道德的社會實踐,又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和崇高精神境界的體現,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正如鄭功成會長指出,“慈善事業促進物質的共同富裕是有限的,提升經濟價值的空間也是有限的,但它在促進精神富裕、提升社會價值的空間是無限的”。發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對鞏固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推進中華民族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全國各級慈善會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中流砥柱 慈善會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重要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各類官方背景慈善組織的典型代表,它與各類基金會等其他慈善組織共同推進了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 第一,全國各級慈善會的成立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歷史必然。 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逐步改變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對慈善事業的否定態度。這一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原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一方面,迫切需要民間力量特別是先富群體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拾遺補缺;另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擴大,國外慈善捐贈增多,按國際慣例,慈善捐贈是民間行為,應由社會組織而不是政府部門接收和支配善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經過各級政府特別是民政部門的大力推動,全國各地慈善會應運而生,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第二,全國各級慈善會的發展體現了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典型特征。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區別于西方慈善最顯著的特征是其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包括全國各級慈善會在內的各類官方背景的慈善組織與黨和政府目標一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是黨和政府意志的忠實擁護者、堅定踐行者和社會治理的可靠助手,這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制度優勢之所在。從全國范圍看,各級慈善會的成立與發展都是黨委和政府直接推動的結果。從200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支持發展慈善事業”、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施行,在每個重要節點,全國各級慈善會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第三,全國各級慈善會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舉足輕重的重要力量。 經過多年發展,全國各級慈善會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健全、慈善募捐能力最強的慈善組織網絡。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縣級以上各類慈善會2823家,縣級慈善會所屬的慈善分會及慈善聯絡站72379家,慈善會組織網絡已覆蓋省市縣鄉甚至村社。2022年全國前201家慈善會募捐總額為288.38億元,年度募捐收入超過1億元的慈善會47家。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湖北省、武漢市兩個慈善總會全年募集善款善物超過122億元;2021年河南水災中,河南省慈善聯合總會募集善款善物達52.04億元;在今年暑期京津冀洪澇災害中,中華慈善總會專項募集款物價值2.85億元,京津冀三家省級慈善會募集款物價值超過2.5億元。此外,在每年“99公益日”中,全國各級慈善會也是推動互聯網慈善的主要力量。近年來全國32家省級以上慈善會每年開展的重點慈善項目超過1200個,受益群眾約3000萬人次。2020年9月,中華慈善總會聯合全國各級慈善會啟動開展“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截至今年11月,共獲得捐贈167萬人次,累計籌款15.8億元,已成為慈善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的新時代的“希望工程”。中華慈善總會的“中華慈善論壇”、江浙滬皖慈善會的“長三角慈善論壇”、沿黃九省的“慈善論壇”、陜西的“慈善教育工程”、浙江的“西湖論善”、江蘇的“鐘山慈善行動”、北京的“慈善文化創享會”等,都為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產生了積極向上向善的社會影響。 四、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展現全國各級慈善會的使命擔當 新時代新征程,全國各級慈善會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貢獻新的力量。 第一,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思想指引。 全國各級慈善會作為民政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深刻領會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特別是慈善事業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不斷提升做好新時代慈善工作的政治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聚焦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慈善工作,彰顯慈善溫暖;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成指導慈善工作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以釘釘子精神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關于慈善事業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第二,牢牢把握慈善會的特殊職能定位,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要和群眾實際需求履行職責使命。 全國各級慈善會應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找準定位,履職盡責。立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加關注農村困難群眾衣食冷暖和疾苦安危,在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中當先鋒、作表率、發揮更大作用。作為從民政系統衍生而來的全國各級慈善會,理應積極配合民政部門做好兜底保障,時刻關注低收入群體,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好地發揮慈善助力共同富裕的強大正能量。全國各級慈善會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大力弘揚慈善文化,宣傳慈善典型,做中國特色慈善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和傳播者。當前,正值全國人大對慈善法修正的關鍵時期,全國各級慈善會應以此為契機,認真總結提煉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有益經驗,筑牢新時代慈善事業法治之基,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第三,進一步提高慈善會治理水平,為打造高水平中國特色慈善行業生態格局貢獻力量。 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完善現代慈善組織管理制度,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優化決策執行機制,提升組織執行能力,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透明、高效、規范”的慈善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慈善會的公信力和專業化能力。全國各級慈善會在黨委政府的引導下,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創新,助力解決民生保障問題,促進社會建設領域的創新實踐,不斷提高慈善資源整合能力和慈善工作效能,并在工作實踐中主動建言獻策,為黨委政府優化慈善頂層設計、提升慈善監管效能提供決策參考。充分發揮慈善會樞紐型慈善組織的統籌協調和示范引領作用,形成層次清晰、分布合理、特色鮮明、分工明確的慈善組織良性生態格局,建立慈善行業協同聯動、自我監督的自律機制,提升慈善行業自律能力和自治水平。探索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慈善專業人才,協助有關部門完善慈善從業人員的職業評價體系,拓寬職業晉升通道和發展空間,提升慈善行業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 第四,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新時代慈善事業創新發展。 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堅持揚棄,對傳統慈善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堅持融合,將傳統慈善與現代慈善融會貫通,推動我國慈善創新發展。全國各級慈善會要在慈善項目設計、線上線下募捐、慈善項目管理、慈善活動推廣等方面注重引進、培養和使用專門人才,在制度設計上推動慈善事業走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全國各級慈善會要善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拓寬大眾投身慈善事業的場域,提高慈善募捐效率和項目管理水平,創新慈善活動組織形式,激發更多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鼓勵發展慈善信托,探索慈善信托在設立、培育、管理、扶持等方面的新思路、新舉措,為慈善活動提供內生動能和可持續的多方支持。注重發展應急慈善,建立應急狀態下慈善工作統籌協調機制和慈善力量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常態化保障機制。支持發展社區慈善,積極促進“五社聯動”,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慈善創新活動,推動社區慈善制度化、項目化、常態化開展。 同志們、朋友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全國各級慈善會一定能夠與各級各類基金會等慈善界同仁攜手并肩,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共同擔當起做好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的光榮使命,推進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實現新的高質量發展! |